田野上,昔日泛白的鹽堿荒灘已被綠意盎然的連片稻田替代,蟹苗和小龍蝦不時探出頭,攪起一圈圈細小的漣漪。一幅生機勃勃的“稻漁共生”畫卷,正在榆林市榆陽區緩緩鋪展。
曾經白茫茫的鹽堿地,一度被視作農業的“禁區”。如何喚醒這片沉睡的土地?榆陽區給出了答案——“科技改良+生態治理+產業驅動”。
近年來,榆陽區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等單位,開展鹽堿地改良試驗,通過“以水壓鹽”“生物改良”“有機培肥”等綜合治理舉措,逐步降低土壤鹽堿度。隨著科技賦能和生態治理的深入推進,原先的重度鹽堿地逐步改良為適宜水稻生長的“水良田”。
8月8日,在魚河鎮水稻種植基地,技術人員在進行水樣采集,現場測定pH值。后續,這些水樣還會被帶回實驗室進行更專業的檢測。
“2024年以來,我們公司對魚河鎮、上鹽灣鎮、魚河峁鎮3個鎮4個點位的鹽堿地水質進行檢測,每個月在固定點位檢測一次。從前兩次的檢測和化驗結果來看,水質的pH值、全鹽量、重金屬含量都有明顯改善,適合水稻種植和稻蟹養殖?!庇芰挚屏⑼鷳B環境檢測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玉安說。
土壤改良只是第一步,選育適合鹽堿地種植的作物才是關鍵。榆陽區引進了耐鹽堿水稻品種。這些水稻品種能在含鹽量0.3%至0.6%的土壤中正常生長。
“剛開始試種時,大家心里沒底,沒想到第一年畝產就達到了400公斤。”榆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說。如今,經過優化種植技術,部分地塊畝產已突破500公斤,稻米品質優良,市場供不應求。
“現在在稻田里養蟹,每畝地能多賺3000多元。”種糧大戶張海峰笑著說。2024年,榆陽區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突破8260畝,帶動上千戶農戶增收。
為了更好地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榆陽區農業部門積極引導農戶在稻田里養殖螃蟹、小龍蝦、泥鰍等。魚蟹的活動能夠疏松土壤、減少病蟲害,它們的排泄物還能成為天然肥料。
“今年,我在村里承包了500多畝稻田,投放了1500多公斤蟹苗和6萬尾小龍蝦。目前,稻子長勢良好,預計今年每畝稻田能收獲約500公斤大米。蟹苗和小龍蝦也長得很快?!壁w家畔村村民葉成玉說。
近年來,榆陽區通過平整土地、新修田埂、深翻深松土壤等措施優化土地結構,將鹽堿地治理與農業產業培育深度融合,聚焦水稻種植、蝦蟹養殖等特色產業精準發力。
依托“種稻改堿”模式,榆陽區在魚河鎮、上鹽灣鎮等地建成高標準水稻田,持續拓寬農業增收路徑。
如今,鹽堿地治理為榆陽區帶來了經濟效益,修復了脆弱的生態。昔日風沙肆虐的荒灘,如今變成了水田縱橫、鳥類棲息的濕地景觀,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萬畝稻田成為風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打卡,當地政府順勢推出鄉村旅游項目,讓農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馬騰 周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應民事主體自行提供,該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應由該民事主體負責。市場內參網 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本網部分轉載文章、圖片等無法聯系到權利人,請相關權利人與本網站聯系。
市場內參網 shcncw.org.cn 版權所有。
第一辦公區:北京市西城區磚塔胡同56號西配樓;第二辦公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26號新聞大廈5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