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現場監管,充分探索運用數字化方式發現潛在的風險隱患,以科技賦能監管效能提升,將以前必須到實地開展的現場檢查轉變為非現場監管方式,既能精準發現風險問題,又能減少對企業的現場打擾。
科技賦能 以非現場監管助推實現“無感監管”
“以前我們需要拿著文書一家家去檢查餐廳后廚情況,現在借助‘互聯網+明廚亮灶’,只要在屏幕上一點就能迅速掌握后廚食品加工過程,不去現場就能完成檢查。”海淀區市場監管局對餐飲企業開展的監管創新,正是推行非現場監管的縮影。
今年以來,北京市全面推行以非現場監管為標志的數字化監管改革,就是要重點解決過去傳統“巡街式”“拉網式”檢查存在的無效、低效檢查問題,要求各監管部門充分探索運用視頻AI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篩查等技術手段發現潛在的風險隱患,以科技賦能推動實現向“數據監管”的變革。
針對市場監管部門全新的非現場監管方式,海淀區一家集體用餐配送企業表示:“市場監管執法人員遠程發現問題后,會及時進行指導改正,我們員工的自覺性提高了,操作更規范了,真的挺好的。”
轉變理念 以非現場監管推進精準監管
通過推行非現場監管方式,政府部門進一步轉變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率,同時推動企業充分自律自治,不斷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非現場監管推行半年以來,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如,北京市交通委應用多種非現場技術資源,動態監管駕駛員培訓全過程,通過匯集全市80家駕培企業系統數據資源及相關部門監管數據資源、視頻監控等感知體系,促進企業服務規范化、透明化,增強遠程監管、動態檢測、預警防控能力,打擊縮減學時、“黑駕校”等違規違法行為,有效回應解決群眾關切。北京海關在亦莊海關、中關村海關等對轄區企業試點遠程視頻查檢,這種模式大幅提升了查檢效率,大大縮短貨物通關時間。東城區通過打造智慧養老一體化數字平臺,以智能引擎、智能計算、數據協同技術為支撐,建立了“區—街道—社區—家庭”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對養老服務實施全對象、全流程、全要素監管。
當前,北京市已將非現場監管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品牌的重要舉措,計劃到2026年度實現非現場檢查量占比超過60%,真正發揮科技賦能監管效用,實現監管“增效”而企業“無感”。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應民事主體自行提供,該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應由該民事主體負責。市場內參網 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本網部分轉載文章、圖片等無法聯系到權利人,請相關權利人與本網站聯系。
市場內參網 shcncw.org.cn 版權所有。
第一辦公區:北京市西城區磚塔胡同56號西配樓;第二辦公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26號新聞大廈5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