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作為保存人類記憶的場所,用“物”的方式守護過去的智慧、經驗和精神遺產,其目的之一就是讓人類以史為鑒,更好面向未來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征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廣東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面向社會發布公告,征集抗擊疫情見證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也發起了“2020窗口檔案”資料征集活動,鼓勵每個人按下快門,寫下文字,錄下視頻,留下抗擊疫情珍貴瞬間。
博物館作為保存人類記憶的場所,用“物”的方式守護過去的智慧、經驗和精神遺產,其目的之一就是讓人類以史為鑒,更好面向未來。
很多國家其實都有與疾病相關的博物館。17世紀,英國黑死病給人類帶來災難,這場疫情過去300多年后,曼徹斯特人為了紀念那段難忘的過去,建成了亞姆村博物館。博物館誕生于真實的故事。1665年,亞姆村的一個裁縫從倫敦訂購了一箱材料,打算用來為村民做衣服。然而沒有想到,衣料中混入了帶著鼠疫病菌的跳蚤,導致了黑死病的傳播。為防治疾病蔓延到其他地區,從發現第一例患者開始,村民們自發進行了隔離,不讓外人進入,里面的人也不出去。附近地區的疫情漸漸得到了控制。亞姆村民通過自我隔離,切斷與外界來往,保全了英國北部的其他地區。當地人為了紀念這種利他的自我犧牲精神,建立起這座博物館,并于1994年4月23日對外開放。博物館運營完全依靠志愿者,如今,這所博物館不僅展示了亞姆村的故事,還會從更廣泛的、貫穿歷史的維度對流行病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展覽解讀當今人類對流行病的了解,也用今天的知識解釋350年前發生的事,包括一些村民最終幸免于難的原因。此外,博物館還展示了當地工業的興衰,告訴人們亞姆村是如何從疫情中恢復的,當地礦藏也成為展覽中討論的一個話題。
事實上,包括維也納在內的許多歐洲城市,在繁華的市中心廣場都有醒目的巴洛克式黑死病紀念柱,提醒人們銘記那段歷史。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有一個人類疾病博物館。博物館收藏展示了數百種疾病及其并發癥的資料和相關人體組織樣本,包括癌癥、中風、心臟病、糖尿病、遺傳性疾病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博物館保存了一些傳染病病例的樣本。由于普及疫苗接種和實施公共衛生計劃,傷寒、白喉病、麻風病在澳大利亞已經絕跡,但是博物館仍保留了這些疾病的組織樣本。
荷蘭的布爾哈夫博物館,是荷蘭國家醫學科學史博物館。博物館以赫爾曼·布爾哈夫醫生的名字命名,展示了500年來世界醫學的發展史。博物館坐落于萊頓市中心的原圣則濟利亞女修道院的圣則濟利亞醫院中。修道院創建于15世紀初,之后,它成為市政財產,用來治療感染流行病的病人以及精神病患者,圣則濟利亞醫院也成為了北歐第一家具有研究功能的醫院。1635年,這里變成萊頓大學醫院。赫爾曼·布爾哈夫正是于1720年在此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講授臨床課。在擴建后,該建筑于1991年被用作布爾哈夫博物館館址。博物館自建館始規模一直在擴大,現有包括實物、圖書、印刷品、視聽資料在內的藏品12萬件。其中的精品藏品包括萊頓天文臺的子午望遠鏡、愛因斯坦的鋼筆、威廉·柯爾夫設計的第一臺血液透析機等。
除了建立博物館,舉辦相關的展覽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并未遠去的流行病史。紐約博物館為紀念1918年世界性的流感危機而組織的《細菌之城:微生物與大都市》展覽,從2018年持續展覽至2021年。該展覽探索了紐約與傳染病作長期斗爭的復雜故事,這場斗爭涉及政府、城市規劃者、醫療專業人員、企業和社會活動家。它揭示了人類對疾病的理解,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身體、社會和文化,以及在城市環境中人與病原體之間令人驚訝的相互作用。
從博物館的功能看,展示歷史上人類和疾病一路抗爭的曲折過程,包括歷史上曾發生的、有記載的重大流行病疫情,尤其是記錄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是題中之義。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21日 05 版)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應民事主體自行提供,該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應由該民事主體負責。市場內參網 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本網部分轉載文章、圖片等無法聯系到權利人,請相關權利人與本網站聯系。
市場內參網 shcncw.org.cn 版權所有。
第一辦公區:北京市西城區磚塔胡同56號西配樓;第二辦公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26號新聞大廈5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