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一體化、“互聯網+”發展和新零售業態涌現推動我國跨境電商食品市場迅速擴大,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食品貿易額達52.9億美元,同比增長19.2%,占我國食品貿易總額的2.3%。食品安全風險治理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供應鏈環節長、信息隱匿性加劇、制度與文化差異等導致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錯綜復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智利櫻桃、厄瓜多爾進口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新冠病毒污染,烏克蘭進口乳清粉核酸檢測陽性等跨境食品安全危機層出不窮,加大了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的治理難度,使跨境電商食品產業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市場考驗。
跨境電商食品安全的風險表征
基于2016年8月~2020年10月我國通報12553例未準入境問題食品違規通報相關信息統計分析,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分布在供應鏈生產環節(1.75%)、加工環節(14.77%)、流通環節(15.55%)、銷售/餐飲環節(53.29%)及難以判斷環節(14.64%);風險歸因主要為食品標簽不合格(18.99%)、合格證書缺失(18.86%)、超范圍使用添加劑(14.97%)、微生物及重金屬含量超標(13.76%)、保質期過期(13.20%)等;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主要來源地為日本(12.33%)、美國(7.65%)和韓國(4.78%);上海(25.92%)、深圳(12.01%)和天津(8.13%)等地區海關是跨境食品安全風險重要監測地。運用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從上述大數據中挖掘并分析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數據規律,采用Python3.9軟件抓取法律法規、食品標簽、跨境生物、產地溯源、通關檢疫、冷鏈物流和平臺服務等關鍵詞,借助Clementine12.0軟件對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關鍵詞進行關聯性分析,甄別跨境電商食品風險癥結,為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跨境電商食品安全的風險癥結
一是跨境電商食品法律制度匹配不高。在法律法規方面,美國允許限定類型“瘦肉精”適量添加,而我國明確禁止添加任何種類“瘦肉精”;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規定大白菜、羽衣甘藍等蔬菜農藥殘留限量指標,而我國對于蔬菜農藥殘留限量指標范圍尚未明確。在制度標準方面,我國與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抗生素含量要求、食品污染核查方式、農藥殘留限量、金屬含量限制、微生物含量指標等食品安全標準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二是跨境電商食品標簽標準地區差異。標簽內容差異大,跨境電商食品在標簽文字、營養成分、生產日期及保質期等存在差異,導致標簽信息識別困難,加劇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與此同時,標簽標準落實難。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簽”,而跨境電商食品仍存在未按要求粘貼中文標簽、中文標簽不合格等問題。
三是跨境電商食品致害生物防范有限。我國對跨境電商食品攜帶致害生物風險檢測技術和檢測設備等仍有待提升,目前尚未形成發達的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致害生物監控預警系統。2020年我國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增高,涉及海產品、畜禽肉類產品等,覆蓋全國多省份和地區,被新冠肺炎病毒污染范圍從冷鏈食品擴展到集裝箱
四是跨境電商食品源頭產地追溯困難。跨境電商食品平臺供應來源多為國外分散的零售商,供應鏈環節長、主體眾導致跨境電商食品假冒偽劣、以次充好、違法添加等弊端,加劇供應風險和產品風險。2017年日本無印良品進口薯片由于標簽產地不明、信息追溯困難而被誤認為產自核污染區。
五是跨境電商食品通關檢疫周期較長。食品檢測設備、專業人員等配備不均衡導致跨境電商食品在不同關口跨境通關時間存在差異。2015年海關總署發布《關于調整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監管海關作業時間和通關時限要求有關事宜的通知》,強調實行“全年無休日、24小時內辦結海關手續”通關時限要求,涉及海關內部各相關部門工作的協調聯動。此外,由于進口商或企業存在貨證不符、缺乏檢疫合格證書、標簽錯誤等問題,導致申報通關手續受阻,跨境食品滯留港口。
六是跨境電商食品冷鏈物流能力不足。我國跨境冷鏈基礎建設起步晚,港口冷鏈物流樞紐能力低,冷鏈技術創新不足。據2020年易觀智庫《中國生鮮電商市場年度綜合分析》報告,我國冷鏈流通率低于45%,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冷鏈流通率高達95%以上。跨境電商食品冷鏈運輸衛生方面存在日常清潔、消毒工作不到位等問題。2020年國務院緊急出臺《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組建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監測項目團隊,投入使用新研發冷鏈隧道式消殺系統,加強冷鏈食品追溯平臺建設,強化進口冷鏈食品溯源碼規范。
七是跨境電商食品線上線下服務參差不齊。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動態性增加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如大部分跨境電商不承擔高昂的跨境退換運費,導致消費者售后服務風險高,又如跨境電商平臺網站設計、產品展示等存在食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虛假、認證虛假、宣傳虛假和評論虛假等問題。2019年11月市場監督管理局約談拼多多、小紅書、餓了么、洋碼頭等多家跨境電商平臺,通報網絡市場存在虛假宣傳、隨意更改促銷活動規則等情況。
治理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的對策建議
作者認為,重點應該突出抓好如下工作:
一是落實主體責任,健全跨境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機制。首先,引導跨境電商相關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倡導平臺適度營銷、企業自查自律,提升風險主體公信力。其次,健全跨境食品風險預警機制,推動政企互聯互通,在人員培訓、輿情監測和核查處置等形成科學高效的跨境電商食品安全風險預警防控體系,提升風險隱患早期識別、排查能力。最后,強化跨境電商企業監督審查力度,建設跨境食品經營許可數據查詢平臺,提升跨境經營主體準入門檻,降低風險發生概率。
二是夯實制度基礎,完善跨境食品安全風險監管標準。一方面落實基層監管責任,強化跨境食品產地來源、流通標準、經營規范、標簽標識的細則規范,穩步推進日常檢查、隨機抽查、監督抽檢和專項整治相結合的跨境食品安全風險治理行動。另一方面提升檢驗檢疫監管能力,探索跨境食品“備案+追責”監管新方式,實行集中申報、集中查驗、集中放行等措施,建設高層次檢疫人才隊伍,提升檢驗檢疫專業能力。再有,拓寬消費者理性維權渠道,細化跨境食品溯源調查、缺陷召回、暫停銷售標準,協同建設線下消費維權服務站,線上建設國家跨境食品安全風險維權平臺及熱線,鼓勵消費者理性維權。
三是強化謠言治理,構建跨境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其一提升跨境食品網絡謠言社會治理力度,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助力政府、第三方機構和媒體進行謠言實時抓取、精準打擊,完善權威信息發布,強化謠言治理能力。其二加大跨境食品謠言治理力度,強化跨境食品謠言法律規制,嚴厲對跨境食品謠言處罰追責。其三拓展跨境食品安全謠言治理方式,健全消費者輿論監督和跨境電商食品企業食品安全匯報機制,構建跨境食品企業信息共享平臺,推動平臺、第三方機構和媒體等多元主體實現信息共治共享。
四是實施智慧監管,優化跨境食品安全技術支撐環境。首先,充分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及冷鏈物流技術,優化跨境食品網絡零售、冷鏈物流運輸系統,推廣跨境食品電子中文標簽,實施“互聯網+”監管。其次,建全跨境食品安全風險信息追溯機制,將原料供應、境外采購、倉儲物流、口岸通關、市場銷售等環節納入信息追溯體系,確保跨境食品來源可溯、去向可查。再有,推動跨境食品智慧監管,打造鮮活跨境食品“綠色通道”,推進跨境食品進口動態認證,提升跨境食品監管效率,形成跨境食品安全監管合力。
五是開展宣傳科普,提升跨境食品安全風險應對能力。推動跨境食品安全知識宣傳科普與權威媒體、第三方機構等多方媒體跨界融合,定期召開跨境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交流會,提升消費者跨境消費認知水平。此外,運用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實施跨境食品風險信息精準推送,監管部門、跨境電商平臺定期向消費者分發跨境電商食品安全宣傳手冊,暢通跨境食品風險信息理性交流渠道,提升消費者跨境食品安全風險應對能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應民事主體自行提供,該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應由該民事主體負責。市場內參網 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本網部分轉載文章、圖片等無法聯系到權利人,請相關權利人與本網站聯系。
市場內參網 shcncw.org.cn 版權所有。
第一辦公區:北京市西城區磚塔胡同56號西配樓;第二辦公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26號新聞大廈5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