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19日訊(記者張春祥通訊員梁進軍張亞娜)4月16日下午,全國食品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湖南省疾控中心食安科獲評“全國食品安全工作先進集體”。
一直以來,省疾控中心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圍繞“四個最嚴”主動擔當作為,在推動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食源性疾病管理、風險交流等工作中取得明顯成效,為政府部門決策和監管提供科學依據,為三湘父老舌尖上的安全“硬核”護航。
截至2020年底,全省161家疾控機構、32家哨點醫院、2796家報告醫院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初步形成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縣鄉村一體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體系。5年來共爭取各類配套經費9000余萬元,各市州疾控中心食品檢測設備達標率均達到90%以上,為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開展提供硬件支撐。“十三五”期間,在國家監測方案基礎上,強化地方食品監測,開展了大米鎘污染、野生毒蘑菇中毒、黑茶中氟污染、米粉和奶茶中相關微生物等特色監測,以服務地方政府和人民。
該中心致力于構建“食品+疾病”的風險監測體系,食品監測環節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源性疾病溯源體系初步形成,確保監測方案科學可行;致力于提升監測隊伍業務能力,確保各項監測數據準確無誤。“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檢測7萬余份食品,獲得30余萬項數據,基本掌握了我省主要食品污染隱患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學特征。
通過大數據分析研判我省食品安全現狀,省疾控中心編寫年度《湖南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分析與預警》綠皮書,為政府部門關于食品安全工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對實時監測中發現的如熟肉制品中檢出瘦肉精、油條中鋁超標、野生毒蘑菇等隱患,通過《湖南省食品風險監測快訊》通報相關部門以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針對食品中污染物含量、食品消費量、社會認知情況等因素進行風險分級研判,為相關部門集中力量監管提供支撐。開展烘焙食品相關食源性疾病溯源研究、冷凍飲品單增李斯特等生產過程監測,指導地方企業和行業的創新發展。
針對我省食源性疾病主要致病致死因子野生毒蘑菇,該中心在重點時段、針對重點地區的高危人群持續開展精準宣傳。目前建立了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宣傳網絡,編寫更新了多版毒蘑菇中毒防治手冊和診斷技術指南,指導基層開展毒蘑菇中毒防控和救治工作。開展了誤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風險認知調查,聯合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科研合作,研究有毒蘑菇快速檢測與鑒定技術,為中毒人群提供快速診斷方法。野生毒蘑菇綜合防控工作得到國家衛健委食品司、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肯定并多次來我省調研。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應民事主體自行提供,該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應由該民事主體負責。市場內參網 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本網部分轉載文章、圖片等無法聯系到權利人,請相關權利人與本網站聯系。
市場內參網 shcncw.org.cn 版權所有。
第一辦公區:北京市西城區磚塔胡同56號西配樓;第二辦公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26號新聞大廈5層